尊敬的陈刚主席、高路加荣誉主任、高晨生主任、各位宗亲宗长:
大家下午好!值此金秋送爽、硕果累累的美好时节,我谨代表高傒文化园管委会,向中华文化促进会高傒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衡水年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2700年前,在齐鲁大地上,炎帝后裔、姜太公十一世孙、高姓得姓始祖高傒公以"忠贞、担当、爱国、为民"的精神品格,在齐国历史上书写下了不朽篇章:他先后拥立齐桓公、齐孝公两代齐国国君及鲁僖公鲁国国君;他联合鲍叔牙、管仲等名臣共同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业。
高傒公逝世后,安葬于齐城北二十里淄河要塞(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自此,这座墓冢历经沧桑变化:唐代贞观年间首座观音殿修建,开启了“墓庙合一”传统;清雍正八年的淄河洪水,让乡民们在高傒墓顶躲过劫难,由此催生了魁星阁、关帝庙等建筑群的集中修建,形成“儒释道”三教共祀的文化奇观。
抗日战争期间高傒墓建筑群先后两次被日伪军占领破坏,修建碉堡、炮楼防御工事直至八路军收复,后有白兔丘师生拆除残存庙宇改建校舍,实现战时文化救赎。但战争留下后的却是满目苍夷!
面对墓冢萎缩至不足600平米的危局,路加教授亲自实地考察,确立了高傒为高姓得姓始祖的历史地位,带领并号召全球高姓宗亲捐款捐物维护高傒墓,由此全球高姓宗亲的“护冢行动”拉开帷幕。经过两期建设,先后完成了主墓封土绿化,汉白玉围栏、高傒公像、敬祖碑石树立、祭祖广场建设等,至此高傒文化园管委会成立。2013年成功晋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这座千年圣冢正式纳入国家文化保护体系。
现如今的高傒文化园占地9000余平方米,园内道路宽敞整洁,花香四溢,树木成荫;高傒墓冢苍翠如山,周围环绕郁郁葱葱的青松和绿树,枝叶繁茂,四季常青;墓冢四周世界各地高姓宗亲敬祖碑石60余座,刻录高傒公生平功绩与后世颂词;墓前祭祖广场高傒公汉白玉像,气势雄伟,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高傒文化作为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春秋时期齐国士大夫的精神精髓。高傒文化园作为这一文化的物质载体,常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宗亲。每周都有来自山东省外的高姓宗亲专程前来,虔诚祭拜,追寻血脉根源。特别是清明节前后、齐文化节期间更是有多个高姓、卢姓的团体组织来此寻根拜祖、文化交流活动。高傒文化园不仅是高姓宗亲的基因密码库,更是漂泊游子的精神原乡。这座矗立在淄水之滨2600年的圣园,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见证着“高”“卢”“柴”三姓子孙的繁衍生息。无论您沉浮于国际商界,还是耕耘在乡野田间,无论您正享受功成名就的荣光,还是承受创业维艰的疲惫——这里永远保留着您最原始的姓氏胎记。因为这里是高姓的一个家,一个老家。无论过去多少年、多么久,这个家都不会消散。
最后、期待各位宗亲宗长常回家看看,在先祖长眠之地共叙血脉亲情,在文化研讨中碰撞智慧火花,在发展规划里凝聚集体力量。让我们携手传承高傒文化精神,弘扬高家文化,将高傒文化园建设成为连接古今、面向未来的文化圣地。您的每一次归来,都是对先祖最好的告慰;您的每一份建议,都将为高傒文化园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谢谢大家!
高傒文化园管委会主任高振
2025年8月11日
![]() |